想得多記得少

手腳太慢生活太快遺失那麼多

Sunday, April 29, 2018

借來的地方, 借來的時間

大概中學吧, 那時前途問題初現,人們很喜歡說香港是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不清楚是誰的話,好像是某個記者(卻非學者)說的,但總碰不到原文。

終於,多年後的今天看到了原話的"真身"。


是1968年出版的書,不算薄(173頁),封面是在香港會打木球(?)的外國人,背後是中國銀行總行裝飾著紅彤彤的國慶標語。

作者Richard Hughes是位記者,他在書中一開始就感謝韓素音,說"Borrowed Place -- Borrowed Time" 其實是來自韓在生活雜誌(Life)上一段文字:

Squeezed between giant antagonists crunching huge bones of contention, Hong Kong has achieved within its own narrow territories a co-existence which is baffling, infuriating, incomprehensible, and works splendidly - on borrowed time in a borrowed place.

不過,韓素音說"borrowed time in a borrowed place"的說法來自一名逃離共黨到香港的上海商人,Tom Wu。其人不可考,韓素音他是 "a gourmet and something of a poet",不肯定是讚賞還是暗諷。

「1949年,中共建國,大量內地人移居香港」。這說話千頭萬緒,但移居香港的內地人,肯定慶幸還有一塊借來的地方,享受借來的時間。借的東西當然是要還。有的快還,有的慢慢還。不知還有多久,我們會完全忘記,香港曾是這個享用借來時間的借來地方。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