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得多記得少

手腳太慢生活太快遺失那麼多

Sunday, June 11, 2006

Issiah Berlin 說的兩種知識

讀Bryan Magee訪問當代著名哲學家的書籍--Men of Ideas, 第一篇與Issiah Berlin的對話很有啟發性。Berlin 說:

"什麼類型的問題是可以解答的? 如果不避過份簡單之嫌, 可以說有兩大類問題可以相當肯定地認為是可以解答的...一類是普通經驗論的問題, 即世界上存在什麼東西那一類可以通過一般觀察或通過科學作出解答的問題。"在澳洲有黑天鵝嗎?""水是什麼構成的?"

還有另一種類型的問題--即數學家或邏輯學家提出的那一類問題。首先,你得接受某些定義, 接受某些可以幫助你從一個命題推導出另一個命題的變換規則, 以及某些可以據以檢查命題之間的邏輯關系的成套規則...這些東西並不能向你透露任有關世界的信息。...

我剛才提及的兩類問題有一個根本的特性: 即存在一些明確無誤的尋求答案的方法。對於一個經驗問題, 你或許並不知道確切的答案, 但你卻知道哪一類答案適合這一類問題, 知道可能的答案的範圍有多大。如果我問: "凱撒活了多久?" 你可能不知道他具體活了多少年, 但你知道如何著手去發現答案。

在這兩大類問題之間, 還存在另外一些既不能以經驗論的方式, 也不能以規範性方式解答的問題。例如哲學問題。我覺得, 哲學問題的主要外觀性標誌是: 你不知道到哪兒去尋找答案。例如有人問你: 什麼是正義? 或 每一件事件都是由先前的事件決定的嗎? 或: 人生的目的何在?"

Magee: "...當你有一個令人輾轉反側的問題而又不清楚應該如何去解答它時, 這便是哲學的開端了。"

Berlin讓我重溫了分析哲學常說的兩種命題: 綜合(經驗)命題和分析(邏輯)命題, 世上捨此二種命題以外, 還有其他命題嗎?

分析哲學家當然會說: 沒有。其他命題都是虛幻, 是頭腦不清的結果。

真的嗎? 例如有關何謂正義的命題? 這是分析還是綜合命題? 正義只是個定義還是冥冥中自有其規律? Berlin說這是第三種命題, 但我們如何入手處理這種命題?

想起通識教育, 宣傳常說不需死背資料, 問題也沒有固定答案。那麼, 通識教育教授的是哪一類的問題? 是經驗問題還是邏輯問題? 抑或是第三類問題? 老師跟學生有沒有這種自覺, 這種反省?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