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得多記得少

手腳太慢生活太快遺失那麼多

Friday, August 04, 2006

連環畫與詩(為什麼從未見過人談連環畫理論)


早前讀丹尼尔·平克(Daniel H. Pink)的《全新思維》,看到說故事能力那一章的伸延閱讀,Pink說 "Understanding Comics" 是他看過最重要的書之一。如此讚賞,快快到圖書館借來一看。

以漫畫型式"寫"成一本講漫畫理論的書,當然吸引人看(奇怪地從沒聽人說過)。斷續翻了幾天便看完了。書中口水不少,但確有啟發性。

作者不是分析流行漫畫的技法,也不是研究怎樣找到漫畫成功的公式。作者致力要作的,是反思漫畫這一種傳訊型式的獨特性?書中反反覆覆出現作者對漫畫的定義:"juxtaposed pictorial and other images in deliberate sequence"(按照某種序列排放的平行圖象),因此漫畫是種"Sequential art"(「連環藝術」?)。

我們(起碼我)常以為漫畫是類似電影的東西,不過把菲林的某些格放在紙上吧。作者澄清,電影是時間流逝的藝術--我們只看到一個畫面(實驗電影除外),隨時間不斷變動內容。漫畫卻是在平面上,有不同的圖象,時間只隨讀者的viewing而產生。每格漫畫與每格漫畫之間,必需有讀者的參與,漫畫的敘事才變得可能,所以作者才強調漫畫(也許叫連環畫更合適)是sequential art。

這是全書最給我最大啟發的一章:作者說如果連環畫的詞彙是圖象,畫框與畫框之間的空隙就是「文法」!你聽過這樣的說話嗎?這個說法精采極了!

連環畫不等於電影,框與框不可能完全連續,因此讀者便需要憑想像填上框與框之間的空隙,作者將這[思維]動作叫closure(不肯定是否作者發明,還是有其他理論所本的用法)。根據作者的分析,共有六種closures方式:

1. moment-to-moment(瞬間變化):一幅幅圖畫將一個動作逐瞬逐瞬的表現,類似將電影菲林逐格畫出,讀者的closure活動最少。

2. action-to-action(動作變化):不同幅漫畫繪出同一個主體在不同時間的動作,如第一幅主角準備揮拳,第二幅拳頭打在敵人身上。

3. subject-to-subject(主體變化):不同幅漫畫表現同一個場景內,不同主體的情況,如第一幅A說話,第二幅B說話,第三幅有人敲門。

4. scene-to-scene(場景變化):不同幅漫畫談的是不同場景,通常涉及時間或空間的跳躍:第一幅描寫主角八面威風,第二幅寫他十年前不名一文;第一幅講地球城市的繁華,第二幅寫外星人在秘密基地共商大計。

5. aspect-to-aspect(角度變化):漫畫與漫畫俱是畫同一個主題/體、氣氛或環境的不同面相或角度,之間不涉及時間的變化。

6. non-sequitur(無關係):漫畫與漫畫之間毫無關係。不過,作者認為即使把完全無關的漫畫放在一起,讀者自會將它們連繫起來,故此closure仍存在(這時便屬於3,4或5類了),故此第6類可能只在理論上存在。--這是拼貼藝術的基本假設嗎?

對讀者的closure要求大小,似乎由1至6逐級而上。

最有趣的是,作者把以上的六種closure方式作為框架,計算美國和日本連環畫的情況,發現美國連環畫(例如主題是superhero的)主要出現2,3和4,數量是2>3>4;相對地,日本連環畫仍是2>3>4,但也有1,更有不少的5。回憶我們看日本連環畫的經驗,畫中確有不少靜態,不講action單製造mood的場景(通常屬於第5類)。為此我到圖書館借了六十年代的spiderman漫畫作對照,確實主要是action to action或subject-to-subject,畫中幾乎沒有給讀者深思的細節。(有人將港產連環畫也作比較嗎?)

作者的理論並不驚天動地,不同closure方式也不完全clear-cut,例如aspect-to-aspect有時難以與subject-to-subject以至scene-to-scene區分,但認認真真地談連環畫的敘事語言,的確有啟發性。

對我的頗大啟發是在閱讀詩詞。不少古詩詞喜採用平行的句子,句子與句子間留白,例如:

錦瑟無端五十絃,一絃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中間四句千古傳誦,四個意象有相關又像不相關。我們可否將其看作連環圖,需靠讀者的closure將其連接?這種closure是否屬於scene-to-scene(還是某種主題或mood的aspect-to-aspect)?

可以使用作者的closure分類來分析其他句嗎?

「錦瑟無端五十絃,一絃一柱思華年。」第二句是第一句的興,算是subject-to-subject還是scene-to-scene(也可能是aspect-to-aspect)?

「一絃一柱思華年」至「莊生曉夢迷蝴蝶」似乎是scene-to-scene(肯定嗎?);「藍田日暖玉生煙」至「此情可待成追憶」也許仍是scene-to-scene。但是「此情可待成追憶」至「只是當時已惘然」則不好說了,這是語文的邏輯連合,可能已不能使用連環畫(使用iconic language)的closure架構來分析了。但,可否發明0類,sentence-to-sentence(句子變化),只用於講非圖象性的句子變化(實際上一些極度倚賴文字的連環畫可能也適用)。

以連環畫使用的closure來分析詩詞,當然不會一拍即合,但的確啟發讀者探索詩句與詩句間不同連結的可能。不知道有沒有人曾嘗試發展適合分析詩歌體裁的closure體系呢?

伸延閱讀:
1. http://en.wikibooks.org/wiki/Transwiki:Understanding_Comics
主要內容來自Understanding Comics一書,沒機會看原書也可以看這個網頁的summary.

2. http://mcel.pacificu.edu/jahc/JAHCV2/ARTICLES/david/david.html
根據sequential art的理念,以圖片訴說德國汽車發展的歷史的嘗試,頗有趣。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