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得多記得少

手腳太慢生活太快遺失那麼多

Sunday, August 27, 2006

跑山

今年不玩毅行, 但念念不忘去年練毅行的堅毅經歷(自虐狂?), 所以26/8/06跟了Frankie練4,5,6段.

除了Frankie, 還有Tommy, 還有他的新外籍隊友, 還帶了女友和狗隻參與--心想, 莫非把練習變郊遊了?

是日有晴有陰, 天氣頗熱, 但上山時常有鮮風吹來, 不算太辛苦. 我用了普通步伐, 不急於跑, 多行, 居然三小時半便到了獅子亭. 但比狗要慢, 牠和主人早15分鐘已到, 真慚愧(上馬鞍已被狗過了, 一直追不上). Tommy 厲害, 二小時五十多分到; Frankie 比我慢幾分鐘. 三小時半到獅子亭其實相當滿意, 自我感覺良好, 告別各人, 歸家去了(時維正午十二時, 要完成5,6恐怕會大跌watt). 歸家後洗澡畢睡了個懶覺.

分段時間如下:

水浪窩-馬鞍坳: 1'00
馬鞍坳-萬里長城(芙蓉別): 1'10"
萬里長城(芙蓉別)-基維爾: 35"
基維爾-山頂: 33"
山頂-獅子亭: 11"

體能日跌的今天, 有此表現已非常滿意!

Saturday, August 05, 2006

胡適和《清江引》

第一次上梅韾, 看見一本名叫"水流花靜"的書靜靜擱在桌子上, 沒見作者姓名, 只是副題吸引了我--"科學與詩的對話"。其實不算對題, 因作者童元方文科出身, 科學的知識不多, 只多引述科學家名者或其軼事, 叫"詩與科學的嘗試對話"才差不多。作者是文學人, 對詩的觸角很強, 散文寫來清麗流暢, 網上見到評論她的書--秋水文章不染塵, 很是好評。

書中多篇文章都很好看, 寫胡適的一篇特別吸引我。近年很喜歡讀有關胡適的東西, 文中談到曹誠英, 竟是從不知/沒留意的名字, 想不到胡適尚有這樣一個情人。曹是胡適三嫂的妹妹, 小胡適11歲。胡結婚時, 她曾當伴娘。 1923年,胡適到杭州棲霞洞(很引人遐思的地名)休養,曹也在杭州, 二人相伴同遊交往, 過了幾個月溫馨的日子。一別以後, 再沒有相聚的機會。

童的文章先提到這一首「詩」(原文如此):

若還與他相見時, 道個真傳示: 不是不修書, 不是無才思, 繞清江 ,買不得,天樣紙!

貫酸齋的清江引,

寫給 充和 漢思 

適之。

這是有人在南京市文物市場買得巴掌大一紙上寫的胡適「手跡」。文中充和是張充和,民國才女之一,嫁與德裔漢學家傳漢思。據童元方的猜想,曹誠英1931年到美國留學(學農),胡適不絕思念,故寫了一詩寄與美國的充和與漢思,讓她們轉交誠英。換而言之,這是封情書。

《清江引》寫得很精巧傳情,網上查一查,這哪裡是詩,這是元曲,維人貫雲石所作,童元方幾乎誤導我是胡適所作。

網上再找多一些資料,所謂胡適《清江引》「手跡」,原是赝品(詳情看此有另一篇內容一樣的,更有胡適和張充和真跡),真跡寫於1956年,和曹誠英毫無關係。

童元方這篇文章真是誤導得很,反過來也反映互聯網的犀利。不過,由該篇文章令人多識元曲《清江引》、胡適的情人曹誠英、張家四姊妹中的張充和,不無收獲。

伸延閱讀:

有關曹誠英:胡適與曹誠英

有關張充和:一曲微茫渡此生--張充和印象

Friday, August 04, 2006

連環畫與詩(為什麼從未見過人談連環畫理論)


早前讀丹尼尔·平克(Daniel H. Pink)的《全新思維》,看到說故事能力那一章的伸延閱讀,Pink說 "Understanding Comics" 是他看過最重要的書之一。如此讚賞,快快到圖書館借來一看。

以漫畫型式"寫"成一本講漫畫理論的書,當然吸引人看(奇怪地從沒聽人說過)。斷續翻了幾天便看完了。書中口水不少,但確有啟發性。

作者不是分析流行漫畫的技法,也不是研究怎樣找到漫畫成功的公式。作者致力要作的,是反思漫畫這一種傳訊型式的獨特性?書中反反覆覆出現作者對漫畫的定義:"juxtaposed pictorial and other images in deliberate sequence"(按照某種序列排放的平行圖象),因此漫畫是種"Sequential art"(「連環藝術」?)。

我們(起碼我)常以為漫畫是類似電影的東西,不過把菲林的某些格放在紙上吧。作者澄清,電影是時間流逝的藝術--我們只看到一個畫面(實驗電影除外),隨時間不斷變動內容。漫畫卻是在平面上,有不同的圖象,時間只隨讀者的viewing而產生。每格漫畫與每格漫畫之間,必需有讀者的參與,漫畫的敘事才變得可能,所以作者才強調漫畫(也許叫連環畫更合適)是sequential art。

這是全書最給我最大啟發的一章:作者說如果連環畫的詞彙是圖象,畫框與畫框之間的空隙就是「文法」!你聽過這樣的說話嗎?這個說法精采極了!

連環畫不等於電影,框與框不可能完全連續,因此讀者便需要憑想像填上框與框之間的空隙,作者將這[思維]動作叫closure(不肯定是否作者發明,還是有其他理論所本的用法)。根據作者的分析,共有六種closures方式:

1. moment-to-moment(瞬間變化):一幅幅圖畫將一個動作逐瞬逐瞬的表現,類似將電影菲林逐格畫出,讀者的closure活動最少。

2. action-to-action(動作變化):不同幅漫畫繪出同一個主體在不同時間的動作,如第一幅主角準備揮拳,第二幅拳頭打在敵人身上。

3. subject-to-subject(主體變化):不同幅漫畫表現同一個場景內,不同主體的情況,如第一幅A說話,第二幅B說話,第三幅有人敲門。

4. scene-to-scene(場景變化):不同幅漫畫談的是不同場景,通常涉及時間或空間的跳躍:第一幅描寫主角八面威風,第二幅寫他十年前不名一文;第一幅講地球城市的繁華,第二幅寫外星人在秘密基地共商大計。

5. aspect-to-aspect(角度變化):漫畫與漫畫俱是畫同一個主題/體、氣氛或環境的不同面相或角度,之間不涉及時間的變化。

6. non-sequitur(無關係):漫畫與漫畫之間毫無關係。不過,作者認為即使把完全無關的漫畫放在一起,讀者自會將它們連繫起來,故此closure仍存在(這時便屬於3,4或5類了),故此第6類可能只在理論上存在。--這是拼貼藝術的基本假設嗎?

對讀者的closure要求大小,似乎由1至6逐級而上。

最有趣的是,作者把以上的六種closure方式作為框架,計算美國和日本連環畫的情況,發現美國連環畫(例如主題是superhero的)主要出現2,3和4,數量是2>3>4;相對地,日本連環畫仍是2>3>4,但也有1,更有不少的5。回憶我們看日本連環畫的經驗,畫中確有不少靜態,不講action單製造mood的場景(通常屬於第5類)。為此我到圖書館借了六十年代的spiderman漫畫作對照,確實主要是action to action或subject-to-subject,畫中幾乎沒有給讀者深思的細節。(有人將港產連環畫也作比較嗎?)

作者的理論並不驚天動地,不同closure方式也不完全clear-cut,例如aspect-to-aspect有時難以與subject-to-subject以至scene-to-scene區分,但認認真真地談連環畫的敘事語言,的確有啟發性。

對我的頗大啟發是在閱讀詩詞。不少古詩詞喜採用平行的句子,句子與句子間留白,例如:

錦瑟無端五十絃,一絃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中間四句千古傳誦,四個意象有相關又像不相關。我們可否將其看作連環圖,需靠讀者的closure將其連接?這種closure是否屬於scene-to-scene(還是某種主題或mood的aspect-to-aspect)?

可以使用作者的closure分類來分析其他句嗎?

「錦瑟無端五十絃,一絃一柱思華年。」第二句是第一句的興,算是subject-to-subject還是scene-to-scene(也可能是aspect-to-aspect)?

「一絃一柱思華年」至「莊生曉夢迷蝴蝶」似乎是scene-to-scene(肯定嗎?);「藍田日暖玉生煙」至「此情可待成追憶」也許仍是scene-to-scene。但是「此情可待成追憶」至「只是當時已惘然」則不好說了,這是語文的邏輯連合,可能已不能使用連環畫(使用iconic language)的closure架構來分析了。但,可否發明0類,sentence-to-sentence(句子變化),只用於講非圖象性的句子變化(實際上一些極度倚賴文字的連環畫可能也適用)。

以連環畫使用的closure來分析詩詞,當然不會一拍即合,但的確啟發讀者探索詩句與詩句間不同連結的可能。不知道有沒有人曾嘗試發展適合分析詩歌體裁的closure體系呢?

伸延閱讀:
1. http://en.wikibooks.org/wiki/Transwiki:Understanding_Comics
主要內容來自Understanding Comics一書,沒機會看原書也可以看這個網頁的summary.

2. http://mcel.pacificu.edu/jahc/JAHCV2/ARTICLES/david/david.html
根據sequential art的理念,以圖片訴說德國汽車發展的歷史的嘗試,頗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