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得多記得少

手腳太慢生活太快遺失那麼多

Sunday, April 29, 2018

借來的地方, 借來的時間

大概中學吧, 那時前途問題初現,人們很喜歡說香港是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不清楚是誰的話,好像是某個記者(卻非學者)說的,但總碰不到原文。

終於,多年後的今天看到了原話的"真身"。


是1968年出版的書,不算薄(173頁),封面是在香港會打木球(?)的外國人,背後是中國銀行總行裝飾著紅彤彤的國慶標語。

作者Richard Hughes是位記者,他在書中一開始就感謝韓素音,說"Borrowed Place -- Borrowed Time" 其實是來自韓在生活雜誌(Life)上一段文字:

Squeezed between giant antagonists crunching huge bones of contention, Hong Kong has achieved within its own narrow territories a co-existence which is baffling, infuriating, incomprehensible, and works splendidly - on borrowed time in a borrowed place.

不過,韓素音說"borrowed time in a borrowed place"的說法來自一名逃離共黨到香港的上海商人,Tom Wu。其人不可考,韓素音他是 "a gourmet and something of a poet",不肯定是讚賞還是暗諷。

「1949年,中共建國,大量內地人移居香港」。這說話千頭萬緒,但移居香港的內地人,肯定慶幸還有一塊借來的地方,享受借來的時間。借的東西當然是要還。有的快還,有的慢慢還。不知還有多久,我們會完全忘記,香港曾是這個享用借來時間的借來地方。


Monday, January 09, 2012

缸中之腦和《天與地》

我常常好奇,小說、電影、電視裡的故事是否屬於真實世界?小說有名fiction,字典說 it refers to books and stories about imaginary people and events, rather than real people or events。但是杜撰的故事確也可以觸動人心,我們會因看了小說、電影、電視劇而感動、傷心或唏噓,甚至看後好一段時間仍對故事內的人物懷有思念,儘管我們明知他們沒有在世上真正存在過。

「缸中之腦」(brain in a vat)是哲學中一個著名的思想實驗:我們其實會不會沒有肉身,只有一個浸在營養液的腦袋?平日所見所聞,只不過是邪惡科學家輸入的電子訊息而已(電影Matrix就是這個想法的現代版本)。不少哲學家舉出各種論據,力圖說明我們絕非缸中之腦。即使缸中之腦的說法為假,我們是活在真實世界中有腦袋有肉體的真人,然而,在真實世界中的我們卻經常會因杜撰的小說電影世界令致心情起伏,甚至影響了未來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我們豈非和缸中之腦很相似?

問題的關鍵是什麼才是真實世界,小說電影也有影響真實世界的能力,它們所杜撰的世界算不算是個「真實」世界?我想,小說電影中的世界和歷史事實有點相似,基本上都摸不著,都要靠某個媒介(書本、電視或電影)才能夠重現。除了沒有在真實世界中存在過外,小說電影中的世界和歷史事實也許只有兩點不同:

一,小說和電影等只影響人心,它們內裡的故事不會影響真實歷史;但是歷史事實本身卻是真正歷史的一部份;愈近的歷史,我們愈受其實質的影響(舉例如SARS爆發),影響面也比小說電影為大(但,是否vice versa?);

二,隨著新史料的發掘,歷史可以不斷豐富甚至或改寫;但是小說和電影文本基本上已經完成,雖然可讓不同讀者或觀眾有不同的解讀,但文本卻通常不會增添或變更。

即使有這些不同,從影響接收者的心靈而言,小說電影世界也是某種歷史事實,只不過是想像世界的「事實」。 我們為想像世界的事實垂淚也毫不出奇。

說了那麼多,我想說的其實是《天與地》。

我不是Rock 'n Roll 迷,沒有幾個夾band 朋友,沒去過天山,沒有波譎雲詭的食人經歷,但看《天與地》葉梓欣和幾個朋友的故事,雖沒有在世界上真實發生過,依然令我觸動不已。

當然,我也有年少時的遺憾,有未圓的夢想,有曾一起做過傻事而現在各散東西的摯友。也許,就是劇集的魔力,讓我把某種遙遠的記憶呼喚出來。《天與地》的文本,讓不同的人按自己的經歷折射出不同的感受,更有意思的是,它剌激了觀眾回答「我是誰」的問題。為了生活,我們可以放棄多少自己?

我沒有看過多少集《天與地》,偶然地看了第一集(還不是專心地看)。今天的梓欣在人生低潮碰見了當年的家明,當年的世界多麼美好。只可惜,當年的一切不復在,只存在於今天的記憶之中,但劇中的今天仍不斷地呈現當年的人和事。這個時空交錯的敘事方式令《天與地》不落俗套,相當動人。不過,我愛看當年,不忍看今天,所以常有意無意地錯過《天與地》不少描寫今天眾人的矛盾和掙扎的劇情。後來我不在香港,更無機會跟進劇情。可是,回港的一天原來正是《天與地》的大結局,很是有緣,幸而《天與地》重細節多於重情節,不看多集仍可跟上。

《天與地》的文本相當豐富,除去金句,仍有許多不加冗言但令人動容的段落(題外話:蘋果日報卻示範了一個最差勁的扼殺創意的劇情詮釋)。不要以為Rock Fest 的重生情節是天方夜談,正如上一年這個時候誰也想像不了有茉莉花革命。林保怡飾演的鼓佬不顧良知,出賣朋友,但看見小朋友將遭貨車撞倒,想也不想便飛身相救,結果滾下樓梯撞死。沒有人知道鼓佬死前想什麼,但相信編導對人的良知仍存信念(孟子公孫丑上?)。當鼓佬的妻子Gina得知死訊,原先是茫然但冷靜的,但當她知道鼓佬相救的孩子也叫家明時,便完全崩潰了,冥冥中自有天意,還有什麼可說呢?她只能夠擁著這孩子,高聲喊要他做一個好人。她既為鼓佬而哭,但也替鼓佬說出最後的話。至於Ronnie,因為遺傳病,眼睛終於將盲了,卻誤以為天已黑,呼喚妻子開燈。這時候,心知肚明的妻子,可以說什麼呢?她叫丈夫等一等,「讓我先抱一抱你」。劇中動人的地方,不在金句,反在那些沒有說話的地方。

在最後一集,我才真正聽清楚《天與地》的插曲「年少無知」:

年少多好 頑劣多好
不甘安於封建制度裡迷信上街真理會達到
旗幟高舉 群眾聲討
不惜犧牲一切去上訴權貴的想法太俗套 ……

年少多好 貧困多好
一蚊積蓄足以快樂到廉價結他抒發我暴躁
財富得到 年歲不保
捐輸不必講究有回報人世間總會有異數 ……

這歌詞居然是Steve Jobs 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的最好註腳。 「只可惜生活是一堆挫折,只可惜生命是必須妥協 」,當我們neither hungry nor foolish 時,到底還剩下多少的自己?

我想,我不介意做缸中之腦,重要的是我不只被動地哺入訊息,而是可主動地思考和實踐「我是誰」的問題(真正的缸中之腦有實踐「我是誰」的機會嗎?)。多謝《天與地》,它再一次提醒我們問「我是誰」。2012年新年伊始,是為記。

Sunday, January 08, 2012

喬布斯傳,好看

早前Steve Jobs傳記(台譯賈伯斯傳,大陸譯喬布斯傳,我雖看台灣版,但叫慣了喬布斯,本文中仍叫喬布斯)開售,書店中總見厚厚一堆書封面上的Steve Jobs向人瞪眼。自忖除了死硬fans,這樣厚如磚頭的一本書,誰會拿起來看呢?

有一天,在書店的我好奇拿起了這書,啊,原來不是密麻麻的字,版面設計讓人讀得挺舒服的。文筆平白,但敘的事件引人入勝。結果我也把磚頭捧回家,花了一星期,讀完了近800頁的大書。這是2011年最好看的一本書(2011年看書也不多)。

書中提到一個情節,iPhone 4 因為設計問題,接收訊號差,容易斷線,引起不少用家不滿。喬布斯親自領軍處理危機,他更把讀高中的兒子叫來身邊,要兒子全程跟著他。他對兒子說:「你在這兩天學到的東西,將勝過在商學院念兩年。你可以看看全世界最棒的人才,碰到難纏問題如何做決策。」

我絕不懷疑喬布斯的話,我想不少讀者如我,必定對那兩天開的會議有無盡的幻想。不過,即使沒喬布斯兒子的福氣,我們也可讀一讀這本包羅無數大小喬布斯故事的書籍;800頁的書,任誰都可從中讀出一點啟發,分分鐘抵得上商學院幾個學分。

大書如此,難以評論,只可以零散地說一些感覺。

現實扭曲力場

話說喬布斯天生是個charismatic leader, 講的道理天下無敵,他現身之時,憑三寸不爛之舌,彷彿現實都可以改變,故此產生扭曲現實的效用,共事者稱之為現實扭曲力場。在他口中,雛型技術突然變成可應用的技術,生產日程可以突然加快,甚至世界歷史也可以隨意扭曲。喬布斯成功地利用現實扭曲力場激發手下團隊不斷超越,生產出最出色的產品。我想,但凡charismatic leaders 都能夠產生現實扭曲力場,不讓喬布斯專美,不過本書列舉諸般例子顯示喬布斯怎樣發功,也許會普及這種技倆的應用(如此就慘了,世上哪有那麼多喬布斯)。

不過,現實扭曲力場也可能害死了喬布斯。2003年他發覺了胰臟癌,他的現實扭曲力場可能發揮了作用,因為他完全忽視自己不想面對的事。他拖延了9個月,只採取另類療法(主要是食療),最後發覺腫瘤變大了,才決定開刀,可惜癌細胞己擴散了。

我2005年時讀他的史丹福大學畢業典禮致辭,還真相信了他說自己的胰臟癌已用手術治好,已經康復了。現實扭曲力場騙了全世界。

 

聚焦

蘋果是非常重視創意的公司,每年產生的點子想必多不勝數。不過,書中的喬布斯極為強調聚焦--即使點子多,也要專注行事。他在1997年重回蘋果時,大刀闊斧把七成的Macintoch機型或蘋果產品給削掉。他解釋蘋果以後的工作方向,就是一個矩陣,縱列是「一般消費者」和「專業人士」;橫行是「桌上型電腦」和「可攜式電腦」。蘋果只是在四個領域各製造一種偉大的產品。(其後專業桌上型電腦是Power Macintosh G3, 專業可攜式電腦是 PowerBook G3; 消費型桌上電腦是 iMac, 可攜式電腦是 iBook)

喬布斯每年邀請100個最有價值的員工到渡假會議,他會詢問100人蘋果下一年該做哪十件事情。一番爭議後決定了哪十項事情後,喬布斯一筆劃掉後面七項,宣佈:我們只能做三件事。

聚焦也許是蘋果極為重要的成功之道。蘋果推出的產品不算多,但幾乎每一件都是話題之作。我不禁想起商店中無數的數碼相機和無線電話型號,廠家例如Sony 或是 Samsung,究竟它們曾推出了多少款相機和無線電話呢?它們的開發團隊多半精力分散,許多產品都不是深思熟慮之作。它們不斷捕捉消費者口味,卻難以創造出領導消費者的產品。

Google雖是喬布斯的敵人(想想Android),但當喬布斯日子不多了,Google 創辦人Larry Page想去探喬布斯的時候,喬布斯也是允許了。Page來的理由是想請教喬布斯如何當好的CEO。喬布斯給他的意見是:

我主要強調的還是聚焦……必須好好想一想:Google 成長之後的目標是什麼。當然,目標可能有很多個,但你想要全力投入的是哪五種產品?你必須把其他幾種產品全部砍掉,才不被拖垮。這些不必要的產品會把你變成另一個微軟,或是做出符合需求,但稱不上卓越的產品。

不知道Google可有聽喬布斯的話?

散步

喬布斯非常喜歡散步,許多重要的商業談話都在散步時進行。他找百事的史考利入蘋果當總裁,就在長長的散步中一邊走一邊談。他又不時和親近的朋友與下屬在散步時交換訊息和分享感受。喬布斯想和誰私底下談一談,就會散步。看來,喬布斯的朋友一定不會是大胖子。我很好奇,其他企業的掌舵人會這樣作嗎?香港的又怎樣,他們會走在路上談天嗎?

 

書中喬布斯常常哭,央求別人時哭,和人吵架時哭。例如蘋果初創立時,他要求蘋果另一位創辦人沃茲尼克(Steve Wozniak)離開原來工作的惠普,全力投入蘋果,便到沃茲尼克的家,苦苦相勸,其間大喊大叫,淚流滿面。幾頁書後蘋果公司成立,喬布斯要求自己的員工編號是1,可是1號已給了沃茲尼克,他又氣得哭了,結果喬布斯拿了0號。一頁之後,喬布斯認為蘋果的保用期應是一年,比其他的電腦公司都要長(其他的是90天),結果和當時的總裁史考特吵起來,更淚如泉湧。

擁有現實扭曲力場的喬布斯居然經常哭,如果他不是充滿機心(似乎不是),他就是很有真性情。

 

禪、素食

喬布斯是修禪的,更到過印度尋求人生意義。不過喬布斯修什麼禪書中卻語焉不詳(他的禪修老師是乙川弘文)。修禪如何影響喬布斯看世界?最明顯的可能是喬布斯追求的簡約。

看到書中喬布斯1982年的家中圖片的人都會大吃一驚,怎麼「家徒四壁」?1982年蘋果已經上市,喬布斯是億萬富豪,他家的廳中居然只放了一盞地燈、一套音響、一些唱片、以及一張地蓆。喬布斯不是過儉樸生活,他只是追求完美,不夠完美的物件進不了他的大門,他寧願空空如也。這是他生活中的簡約主義。

喬布斯的大廳(攝於1982年)

誠然,喬布斯每年在蘋果發佈會上的簡約powerpoint presentation 是所有追求出色報告技巧的人不可不學的,而簡約原則更重要是貫徹在蘋果的產品上。蘋果的產品幾沒有多餘的按鈕(甚至給人抱怨太少按鈕)。ipod, iphone 和ipad都沒有手寫筆,因為喬布斯相信我們天生已有十根筆,就是十隻手指,那是世上最好的觸摸設備(所以他也要蘋果原本開發的PDA Newton 停產,因為Newton需用上手寫筆)。

如果喬布斯知道自己下了無數心血,講究外殼工藝以至物料設計的iphone在香港給用家套上祖國出品厚厚的膠製護套時,恐怕死了也嘔血數升。

可能由於禪修,可能由於新世紀主義運動的影響,喬布斯也素食,更是偏食地素食,例如一星期只吃蘋果,又定期禁食。書中常出現喬布斯素食的段落。也許這是喬布斯喜歡散步談公事的原因--哪有人在素食店談公事呢(沒酒沒肉)?不過喬布斯也吃魚生,他更認為魚生是素食。反正喬布斯不是因為不殺生而吃素(起碼書中沒提過),素食只是定義而已,在喬布斯此等人生命中,哪有不能打破的規則(即使他師傅乙川弘文,是和尚也有結婚)。

 

配角

喬布斯傳中當然喬布斯是主角,但有無數配角都令人很感興趣,只可惜鎂光燈只聚焦在喬布斯一人身上,不少人只在喬布斯生命中某時刻出現,讀者難以知道他們的人生實在過得怎樣。

最引起我好奇的是最初創立蘋果時除喬布斯和沃茲尼克的第三個合夥人,一個在雅達利公司工作的繪圖員--韋恩。韋恩曾創業,但是失敗了,喬布斯在雅達利工作時很喜歡和韋恩談天。韋恩更協助勸服沃茲尼克加入蘋果。韋恩真是何其幸運,竟認識了個人電腦發展史上的兩個奇才。可是,蘋果成立後,韋恩見到喬布斯計劃去借更多錢來應付更大的開支,讓他想起當年生意失敗的經驗,於是便退縮了。只合夥了十一天他要求退出,他佔的10%股權,取回2300美元。

如果韋恩沒退出,他的股票市值在2010年底達26億美元。現在的韋恩,住在小房子裡,靠社會救濟金過日子。今天他說不後悔,因為那時他自知斤兩不夠,不敢和喬布斯和沃茲尼克闖天下。他真是不後悔嗎?韋恩退出蘋果後幹過什麼?他曾是喬布斯的好友,這些日子還有沒有交往?人生的軌跡竟會如此相異,很可惜不可能有人會為韋恩立傳,他畢生只在讀者眼中成為小配角。

另一個給我很深印象的人物是馬庫拉,最早看到蘋果潛質的百萬富翁。馬庫拉是位行銷高手,也把行銷的技巧傳授給喬布斯。他曾在一張紙寫上「蘋果的行銷哲學」,特別強調三點:

第一點是同理心,也就是要能靈敏的察覺消費者的感受。「我們要比其他公司,更了解消費者的要求。」第二點是有焦點……以壯士斷腕的精神,割捨其他不那麼重要的東西。第三點馬庫拉稱之為「聯想」。也就是一家公司或其產品傳達給消費者的感覺,會讓消費者聯想到該公司或產品。……就像書的封面設計好壞與否,會影響買書人對書的評價。

犀利,這三點不就是蘋果一直以來奉行的方針嗎?原來是喬布斯向馬庫拉學來的。可是其後由於馬庫拉支持史考利攆走喬布斯,所以睚眥必報的喬布斯回朝後,也把馬庫拉趕離董事會,也沒戲了。想來馬庫拉此人必然有料得很,可惜沒見其他地方談過此人物。

本書中還有許多如此的大小角色,有的出場時間多一些,有一些一晃而過,縱使自我中心如喬布斯,他的生命也交織著無數人物,勾起我這等讀者對配角們的無盡好奇。


本書作者很幸運,可以在傳紀主人還在生時訪問他和身邊的人,所以書中的素材很是豐富,而不是只是整理故紙堆。但是很可惜,我覺得本書最不理想的,是作者沒有深入探討喬布斯此人的人文和科技視野由什麼建立起來。固然作者很細心說喬布斯的成長經歷,但是喬布斯究竟看什麼書,相信什麼理論,甚至有什麼社會政治見解,作者談的就不多了。作者花了不少篇幅談喬布斯iPod中收藏了什麼歌曲,但是沒有談一談他書櫃中放著什麼書--喬布斯有書櫃嗎?作者沒提過--只在某處談及喬布斯的iPad2中放了什麼:三部電影:波蘭斯基的「唐人街」、叛諜追擊第三集(Bourne Ultimatum)以及Toy Story 3。書嘛,就是他從青少年開始每年看一次的《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如果想從本書獲得如何成為喬布斯的秘密,肯定徒勞。

也許,喬布斯真是生出如此的,旁人學也不易。不過,喬布斯的做事的積極態度倒是絕對可以借鏡的,正如他批評奧巴馬:「奧巴馬總統是個聰明人,但他一直解釋為什麼政府做不到,實在讓人生氣。」不要解釋自己為什麼做不到,把做不到的做到了,這就是喬布斯。

Saturday, October 08, 2011

2011年8月9月讀書小記

 

1. 碳六十之劍

一直風聞周顯的《碳六十之劍》是本奇書,年初時在圖書見到第一、二集,快快讀了,果然故事古怪,筆法也刻意地做作,不是什麼驚天大作,但也是娛樂性豐富的武俠小說。

這書的編排很有趣,有第一集;第二集又分為二之一,二之二;才是第三集大結局。作者創作了一個奇特的故事框架,時間橫跨數百年,有明代武林秘辛,現代殺手傳奇,甚至未來世界人類生活情況。由於其中有幾名主角跨時代登場(!),所以可說是數百年的恩怨情仇故事。第一集說現代;第二集主要說明代;第三集又回到現代,加少少未來。作者自己說本書是「就像電影《國產凌凌漆》中的終極武器霸王「攞你命三千」,集合了所有暢銷元素於一身:愛情、武俠、科幻、商戰、奇情、荒謬、推理、驚慄、變態、知識,堪稱劃時代巨著」。除了最後一句,作者基本上都做到了。看此書極像看倪匡小說,不斷扭橋,情節變化之快,令讀者顧不得其中無數不合理之處。

看這類書過過癮便極,無需擁有。第一和二之一圖書館都有。二之二沒有了,我嘗試到書店看,發覺此類書非常適合打書釘,因為內容水份不少,不用用心閱讀,橋段快而不嚴謹,也沒有如推理小說的佈局,所以讀時不需太用腦,因此到書店幾次,便讀完二之二。

八月才知道第三集出版了,有幾晚放工後到書店走走,又把水分最多的第三集讀了。

想起小時候曾想在書店讀完張系國的《棋王》。《棋王》不過二百多頁,我計劃每次讀十多二十頁,到書店十次讀完,不會太過招搖。豈知第一次到書店讀時己覺得背脊發涼,好像給店員監視似的,結果打書釘計劃不了了之。想不到人大了,面皮厚了,也許閱讀速度也快了,到書店打書釘,變得毫無問題。

 

2. 計算中的上帝 (Calculating God)

八月開始重燃用Kindle讀書的興趣,主要是下載免費的中文書。大陸是免費中文書的主要來源,歷史文學科幻什麼都有,相當離譜。我Kindle中載了十多本書,輪流閱讀,這本讀悶了就讀另一本,唯一一本讀完的是加拿大科幻作家Robert J. Sawyer的《計算中的上帝》(我下載了一個裝有二百多本科幻小說的檔案,可能一世也看不完。以前四處搜尋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的科幻譯作,今天再不用費勁了--事實上該出版社的科幻書也愈來愈少見)。

以前讀過Robert J. Sawyer的《金羊毛》,有些點子,但寫來不吸引,甚至悶。《計算中的上帝》是以科幻探討上帝的存在,題材相當吸引,可惜內容得過講字:有外星智慧生物探訪地球,和地球科學家一同探討上帝存在奧秘,以為會有曲折的情節,豈知原來是外星人和人類科學家天天對談,談演化論,談化石,談天文,似科普入門多於是科幻書籍,我從沒讀過如此靜態的科幻小說。

當然了,如此靜態的探討絕不會找到上帝,所以書中的上帝也是不清不楚的,祂是泛神論中的上帝;還是有意志,掌管宇宙生物生成的上帝?不要奢望這本短短的著作有答案。

據說Robert J. Sawyer因為對於這部作品當年敗給"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未能取得幻科界的雨果奖,心中一直忿忿不平。其實難得有外星生物到地球,不談談外星社會運作、政治經濟制度、文化教育,而只顧談演化理論,真是眼界太窄的著作,Robert J. Sawyer似乎沒有自知之明。

 

3. 為什麼美女總是生女兒?

這本書的封面很醜陋(或很另類),不知真實銷量如何?我的是在圖書館借的,也不敢拿出來在街上看。

原書的標題是 Why Beautiful People have more Daughters, 副題是From Dating, Shopping, and Praying to Going to War and Becoming a Billionaire-- Two Evolutionary Psychologists Explain Why We Do What We Do。而台灣版的副題是「一切男女問題的答案,本書都可以回答你」,更為誇張。但一點不假,此書厲害非常,竟然用演化心理學觀點作基礎,演譯出各種社會行為規則;換而言之,本書認為人類社會行為,包括政治、宗教、經濟、根源都和性有關。

但什麼是演化心理學?書中其實談得很零碎,大體而言,生物(包括人類)都會爭取成功的繁衍行為,令自己有最多的後代。不能達致成功繁衍行為的物種,遲早因為不夠其他能成功繁衍許多後代的物種競爭而滅絕於世。因此,今時今日的人類,都是能成功繁衍的祖先的後代,也攜帶著祖先的習性。而根據作者所說,這種習性已在一萬年前停止演化,因為人類生活環境在過去一萬年中經歷太多變化,演化機制已經無法跟上了。

雖說人類身上都攜帶著祖先的演化習性,但還是男女大不同。因為男性在演化競爭中獲勝(即可有極多性對象),會贏得較大的繁衍機會,潛在的兒女可以有上百甚至上千個。但是如果輸了繁衍競賽,結果可能是完全無法繁衍後代。但是對女性而言,情況大為不同,如果女性贏得繁衍競賽,得到許多男性伴侶,一生最多不過產下二十到二十五個後代;即使成為輸家,可能得一至二個後代(為何男性比女性輸得慘,書中就此多有陳述),競爭的潛在風險和獎勵不成比例,因此大部份女性較不具侵略性或競爭性。

由基本premises引伸,作者談到一夫一妻制其實對男性更有利,因為繁衍競賽中最差的男性都有機會繁衍,不會如一夫多妻制中大部份女性都給少部份男性壟斷了,結果有大部份男性不能繁衍。作者又談到為什麼男人喜歡金髮美女,因為女人老了髮色變深,淺髮的女人較為年青(遠古時代人們壽命短,白髮老人不多),而年輕的女人有較高的生殖能力。男人尋找金髮女郎的真正原因,是尋找較年輕、健康、且較具生育能力的女性。(同理,長髮、蜂腰的吸引力也在於此)

近日傳媒都關注唐英年的緋聞,討論他是否適合做特首。按書中的討論,這根本就不是個問題,因為凡爭取政治權力的人,無論有意識或無意識,只不過想和更多女人發生關係,政治權力不過是手段。在古代,權力強大且地位崇高的男性,通常繁衍得非常成功。帶有這種基因的人,和祖先一樣會爭取權力,最終以爭取女人為目標。書中以克林頓為例,克林頓婚外情曝光了,演變為政治醜聞,但是他的基因不知道他並不被允許和許多女性發生性關係。不過,假如演化心理學是真的,以唐英年猶豫不決,遲遲未決定參選的表現看來,他的婚外情傳聞倒未必有真實內容。

此書觀點很有趣,但不少課題寫得不夠深入,所以像智力遊戲(如何把一切社會現像歸因於演化心理學),多於是嚴謹的社會學分析。幸而書中引用的實驗和著作都有注釋。當中有本特別吸引人 的書名: Despotism and Differential Reproduction: A Darwinian View of History ,作者Laura Betzig就是說男性政治人物會理所當然地搞婚外性的學者。有機會找來看一看。

原來網上有《為什麼美女總是生女兒》一書的extract:Ten Politically Incorrect Truths About Human Nature, 是本書的精華所在,很值得快速一看。中英對照版本則可看

Sunday, August 27, 2006

跑山

今年不玩毅行, 但念念不忘去年練毅行的堅毅經歷(自虐狂?), 所以26/8/06跟了Frankie練4,5,6段.

除了Frankie, 還有Tommy, 還有他的新外籍隊友, 還帶了女友和狗隻參與--心想, 莫非把練習變郊遊了?

是日有晴有陰, 天氣頗熱, 但上山時常有鮮風吹來, 不算太辛苦. 我用了普通步伐, 不急於跑, 多行, 居然三小時半便到了獅子亭. 但比狗要慢, 牠和主人早15分鐘已到, 真慚愧(上馬鞍已被狗過了, 一直追不上). Tommy 厲害, 二小時五十多分到; Frankie 比我慢幾分鐘. 三小時半到獅子亭其實相當滿意, 自我感覺良好, 告別各人, 歸家去了(時維正午十二時, 要完成5,6恐怕會大跌watt). 歸家後洗澡畢睡了個懶覺.

分段時間如下:

水浪窩-馬鞍坳: 1'00
馬鞍坳-萬里長城(芙蓉別): 1'10"
萬里長城(芙蓉別)-基維爾: 35"
基維爾-山頂: 33"
山頂-獅子亭: 11"

體能日跌的今天, 有此表現已非常滿意!

Saturday, August 05, 2006

胡適和《清江引》

第一次上梅韾, 看見一本名叫"水流花靜"的書靜靜擱在桌子上, 沒見作者姓名, 只是副題吸引了我--"科學與詩的對話"。其實不算對題, 因作者童元方文科出身, 科學的知識不多, 只多引述科學家名者或其軼事, 叫"詩與科學的嘗試對話"才差不多。作者是文學人, 對詩的觸角很強, 散文寫來清麗流暢, 網上見到評論她的書--秋水文章不染塵, 很是好評。

書中多篇文章都很好看, 寫胡適的一篇特別吸引我。近年很喜歡讀有關胡適的東西, 文中談到曹誠英, 竟是從不知/沒留意的名字, 想不到胡適尚有這樣一個情人。曹是胡適三嫂的妹妹, 小胡適11歲。胡結婚時, 她曾當伴娘。 1923年,胡適到杭州棲霞洞(很引人遐思的地名)休養,曹也在杭州, 二人相伴同遊交往, 過了幾個月溫馨的日子。一別以後, 再沒有相聚的機會。

童的文章先提到這一首「詩」(原文如此):

若還與他相見時, 道個真傳示: 不是不修書, 不是無才思, 繞清江 ,買不得,天樣紙!

貫酸齋的清江引,

寫給 充和 漢思 

適之。

這是有人在南京市文物市場買得巴掌大一紙上寫的胡適「手跡」。文中充和是張充和,民國才女之一,嫁與德裔漢學家傳漢思。據童元方的猜想,曹誠英1931年到美國留學(學農),胡適不絕思念,故寫了一詩寄與美國的充和與漢思,讓她們轉交誠英。換而言之,這是封情書。

《清江引》寫得很精巧傳情,網上查一查,這哪裡是詩,這是元曲,維人貫雲石所作,童元方幾乎誤導我是胡適所作。

網上再找多一些資料,所謂胡適《清江引》「手跡」,原是赝品(詳情看此有另一篇內容一樣的,更有胡適和張充和真跡),真跡寫於1956年,和曹誠英毫無關係。

童元方這篇文章真是誤導得很,反過來也反映互聯網的犀利。不過,由該篇文章令人多識元曲《清江引》、胡適的情人曹誠英、張家四姊妹中的張充和,不無收獲。

伸延閱讀:

有關曹誠英:胡適與曹誠英

有關張充和:一曲微茫渡此生--張充和印象

Friday, August 04, 2006

連環畫與詩(為什麼從未見過人談連環畫理論)


早前讀丹尼尔·平克(Daniel H. Pink)的《全新思維》,看到說故事能力那一章的伸延閱讀,Pink說 "Understanding Comics" 是他看過最重要的書之一。如此讚賞,快快到圖書館借來一看。

以漫畫型式"寫"成一本講漫畫理論的書,當然吸引人看(奇怪地從沒聽人說過)。斷續翻了幾天便看完了。書中口水不少,但確有啟發性。

作者不是分析流行漫畫的技法,也不是研究怎樣找到漫畫成功的公式。作者致力要作的,是反思漫畫這一種傳訊型式的獨特性?書中反反覆覆出現作者對漫畫的定義:"juxtaposed pictorial and other images in deliberate sequence"(按照某種序列排放的平行圖象),因此漫畫是種"Sequential art"(「連環藝術」?)。

我們(起碼我)常以為漫畫是類似電影的東西,不過把菲林的某些格放在紙上吧。作者澄清,電影是時間流逝的藝術--我們只看到一個畫面(實驗電影除外),隨時間不斷變動內容。漫畫卻是在平面上,有不同的圖象,時間只隨讀者的viewing而產生。每格漫畫與每格漫畫之間,必需有讀者的參與,漫畫的敘事才變得可能,所以作者才強調漫畫(也許叫連環畫更合適)是sequential art。

這是全書最給我最大啟發的一章:作者說如果連環畫的詞彙是圖象,畫框與畫框之間的空隙就是「文法」!你聽過這樣的說話嗎?這個說法精采極了!

連環畫不等於電影,框與框不可能完全連續,因此讀者便需要憑想像填上框與框之間的空隙,作者將這[思維]動作叫closure(不肯定是否作者發明,還是有其他理論所本的用法)。根據作者的分析,共有六種closures方式:

1. moment-to-moment(瞬間變化):一幅幅圖畫將一個動作逐瞬逐瞬的表現,類似將電影菲林逐格畫出,讀者的closure活動最少。

2. action-to-action(動作變化):不同幅漫畫繪出同一個主體在不同時間的動作,如第一幅主角準備揮拳,第二幅拳頭打在敵人身上。

3. subject-to-subject(主體變化):不同幅漫畫表現同一個場景內,不同主體的情況,如第一幅A說話,第二幅B說話,第三幅有人敲門。

4. scene-to-scene(場景變化):不同幅漫畫談的是不同場景,通常涉及時間或空間的跳躍:第一幅描寫主角八面威風,第二幅寫他十年前不名一文;第一幅講地球城市的繁華,第二幅寫外星人在秘密基地共商大計。

5. aspect-to-aspect(角度變化):漫畫與漫畫俱是畫同一個主題/體、氣氛或環境的不同面相或角度,之間不涉及時間的變化。

6. non-sequitur(無關係):漫畫與漫畫之間毫無關係。不過,作者認為即使把完全無關的漫畫放在一起,讀者自會將它們連繫起來,故此closure仍存在(這時便屬於3,4或5類了),故此第6類可能只在理論上存在。--這是拼貼藝術的基本假設嗎?

對讀者的closure要求大小,似乎由1至6逐級而上。

最有趣的是,作者把以上的六種closure方式作為框架,計算美國和日本連環畫的情況,發現美國連環畫(例如主題是superhero的)主要出現2,3和4,數量是2>3>4;相對地,日本連環畫仍是2>3>4,但也有1,更有不少的5。回憶我們看日本連環畫的經驗,畫中確有不少靜態,不講action單製造mood的場景(通常屬於第5類)。為此我到圖書館借了六十年代的spiderman漫畫作對照,確實主要是action to action或subject-to-subject,畫中幾乎沒有給讀者深思的細節。(有人將港產連環畫也作比較嗎?)

作者的理論並不驚天動地,不同closure方式也不完全clear-cut,例如aspect-to-aspect有時難以與subject-to-subject以至scene-to-scene區分,但認認真真地談連環畫的敘事語言,的確有啟發性。

對我的頗大啟發是在閱讀詩詞。不少古詩詞喜採用平行的句子,句子與句子間留白,例如:

錦瑟無端五十絃,一絃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中間四句千古傳誦,四個意象有相關又像不相關。我們可否將其看作連環圖,需靠讀者的closure將其連接?這種closure是否屬於scene-to-scene(還是某種主題或mood的aspect-to-aspect)?

可以使用作者的closure分類來分析其他句嗎?

「錦瑟無端五十絃,一絃一柱思華年。」第二句是第一句的興,算是subject-to-subject還是scene-to-scene(也可能是aspect-to-aspect)?

「一絃一柱思華年」至「莊生曉夢迷蝴蝶」似乎是scene-to-scene(肯定嗎?);「藍田日暖玉生煙」至「此情可待成追憶」也許仍是scene-to-scene。但是「此情可待成追憶」至「只是當時已惘然」則不好說了,這是語文的邏輯連合,可能已不能使用連環畫(使用iconic language)的closure架構來分析了。但,可否發明0類,sentence-to-sentence(句子變化),只用於講非圖象性的句子變化(實際上一些極度倚賴文字的連環畫可能也適用)。

以連環畫使用的closure來分析詩詞,當然不會一拍即合,但的確啟發讀者探索詩句與詩句間不同連結的可能。不知道有沒有人曾嘗試發展適合分析詩歌體裁的closure體系呢?

伸延閱讀:
1. http://en.wikibooks.org/wiki/Transwiki:Understanding_Comics
主要內容來自Understanding Comics一書,沒機會看原書也可以看這個網頁的summary.

2. http://mcel.pacificu.edu/jahc/JAHCV2/ARTICLES/david/david.html
根據sequential art的理念,以圖片訴說德國汽車發展的歷史的嘗試,頗有趣。